祖先療癒

我們從來不孤單, 人與生俱來就有能力連結天地自然與祖先, 因此連結本身不是重點, 重點一直在於我們跟天地自然及祖先之間的關係. 但不知從幾何時, 祖先成了令人害怕的存在. 我們忘記了沒有他們的發生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我們忘記了他們曾經也是這物質世界的一份子, 智慧地經驗過世間種種的考驗, 也忘記了我們是他們祝福與包袱的繼承者.  

每個人都有一魂來自於我們的祖先, 不論你喜歡不喜歡, 我們與祖先的關係既是分離也是不可分的. 不可分是因為我們是眾多世代祖先業力的延續, 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揹負著他們尚未轉化的痛苦糾結: 身體或情緒的痛楚, 精神上的壓力, 失去傳統或文化的歸屬感或驕傲, 戰爭或其他巨大傷亡事件的業債等等. 祖先的不安使我們莫名的感覺到不安. 祖先過不去的地方常是我們個人的引爆點. 另一方面, 我們也承接了祖先的天賦才能及愛的祝福, 享受著他們累積的福德.

但為何我們與祖先的關係也可看做是分離的呢? 那是因為我們每人皆有選擇且也賦予了足夠的能力與福氣來協助個別或集體祖先在靈魂層次上的修復. 我們幫助祖先一把就是幫自己一把. 一旦祖先提升了, 他們會成為我們的家神或守護靈, 協助我們更清晰的知天命.

在這裡推薦以下這本書:

書名: 祖先療癒

作者: 丹尼爾.佛爾

出版社: 橡樹林

我跟作者的學習經歷類似, 利用了許多相同的方式療癒與敬拜了我的祖先, 也在過程中領悟到那看不見卻充滿同時性的祖先運作, 最重要, 深刻的學習到了些有關寬恕與愛的課題. 在過程中, 情緒上的複雜與難耐皆在背後的愛揭露後得到了平緩. 然後三不五時會冒出: 啊,原來人就是這麼一回事, 命運為何如此安排呢? 等想法. 我也學會問自己: 我的某種情緒來自於某位祖先的嗎? 家族裡的狀況是在反映祖先的未了事嗎? 徬徨時也會祈求祖先指引我方向. 與祖先們的連結讓我知道我是受支持的, 我們的根源可以追朔到很久遠很久遠, 久遠到覺得現在許多世間的紛擾很無厘頭但又有所云.

有一概念我覺得很重要想特別提 (因看很多人搞不清楚), 書上有解釋, 道教也有很清楚的說明, 那就是祖先的基本定義.

亡者 vs 祖先 

祖先 =死後第一年內完成過渡的亡者靈, 或安全的入了祖先牌位, 能夠回歸於集體祖先靈的祖先

鬼魂 = 亡者但因迷失, 能量低, 受傷或不想離開而未完成過渡的靈, 他們無惡意,不過他們的未過渡或未回歸的狀態並非健全,會影響子孫

有問題的鬼 = 可能具侵略性, 敵意或妒意, 通常走於非正常死亡狀態的靈 (需要專業的幫助進行需要的解冤釋結)

大多數的亡者皆可成功進入祖先的圈子, 繼續努力走在提升的道路上. Psychopomp 協助的通常是需要引領或力推一把的中部世界鬼魂. 有問題的鬼則是少數, 在電視或電影上看到的比較多.

“命" 字的演變

我喜歡讀書, 但最重要的事. 我通常會在需要的時候找到我需要看的書.

年初時, 為了強化我買書75折優惠卷的效益, 我將"道醫思想: 跨文化講座紀實"這本書放入了我的購物車. 買了之後沒有很想讀. 直到9月初. 讀了之後, 驚為天人啊!!!!

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 推薦大家買書看. 在這裡我先提張天師解說有關[命]在道教的意義.

命的古字 =人+丙

丙是丙火的意思, 來自三清道祖中, 元始天尊手上的[混元- 炁火神珠]. 你可以說那是生命之火, 也是我們元神的源頭. 無此生命之火, 就無生物. 這火的大小也主宰著我們的壽命長短.

但是到了漢朝, 在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下, 人丙命被改成了人一扣命.

命的現代字 = 人 + 一+叩

因為你的命在帝國主義之下取決於皇帝, 跟皇帝叩頭你就有命, 不然就再見.

單一個命字, 我們就可以看得出整個文化體系對於生命價值的看法. 人丙命告訴我們, 萬物來自同一源頭且平等, 皆是那炁火神珠丙火的一部分. 但人一叩命則在教訓我們命有卑賤之分, 不低頭則無命.

很不幸的是, 人一叩命的觀念在儒家及統治者多世代的洗腦下還是有其明顯的蹤跡. 就算是人在民主社會, 還是看得出來啊!

.

道教思想: 跨文化講座紀實

作者: 張意將/李豐楙/楊儒賓/喻永生/周成功…等人

出版社: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素書 – 黃石公 –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Hank Wesselman – 3 Souls of Our Foundation

美國人類學家Hank Wesselman 於2021年過世了。 20幾年前,他與夏威夷原住民長老/智者/智慧守護者Hale Kealohalani Makua 相遇相知,也在長老的許可下,將夏威夷(也是Polynesian)的神聖古老智慧傳達給外界。 我追蹤他社群媒體好久,不過一直沒行動去聽他的課程⋯沒辦法,這就是人生,機會一過就沒有了。

針對Makua 的教導,Wesselman著作成書,記載於《The Bowl o Light – Ancestral Wisdom from a Hawaiian Shaman》裡。 以下是書內Makua有關個人的三魂構造的解說,我覺得跟道家所謂的三魂-主魂/覺魂/生魂還蠻類似的,翻譯與摘要供參考。

《The Bowl of Light – Ancestral Wisdom from a Hawaiian Shaman》by Hank Wesselman PhD,p.56-72

我們每人有三魂: 1) Aumakua – 來自神聖之光,我們的較高的靈性魂。 2)Uhane – 我們中階的理性智慧魂,伴隨著每世的成長而發展。 3)Unihipli – 掌管我們肉體功能較低階的魂。 p.58

Aumakua 是我們自身永恆的靈性傳承,是我們所有過去生的總體,所以Makua也稱Aumakua為祖先。 Aumaka的光芒會藉由我們人生的第一口呼吸進入生命,與我們其他兩魂相遇。 而在我們人生的最後一口呼吸,那光芒接受了理性魂Uhane上傳有關我們一生的學習與品質之後,回歸於Aumakua總體,我們真實的自己及源頭。 也因透過這樣一世又一世的學習累積,我們發展我們的創造能力,直到我們達到創造者的層次。 p.60

Aumakua 是我們靈性的作夢體,個別永恆的魂,可以說是我們在靈性世界的高我。 Aumakua是我們作夢或進行意識旅程時所必經的門戶,讓我們在有肉體的狀況下依然可以進行這些靈性活動的原因。 p.60-61

發展理性魂Uhane是我們來到地球的目的。 Uhane 是我們的意願或意志力中心,我們這世的主人,也是我們創造力或想像力的源頭。 我們所有的信念都儲存於此魂裡,而這些信念影響著我們所有人生所做的抉擇。 因此,發展出一個平衡且覺醒的Uhane很重要。 我們Aumakua的進展靠得就是一次次我們Uhane在物質世界的所學及所獲得的更高能力或層次。 p.59

Unihipli 掌管著我們身體的所有運行(肉體),包含身體的修復、取用儲存在我們能量體上的記憶、 以及我們的情緒與感受 (情緒體)。 Unihipli 是我們感受內外在世界的部分。 p.63

Unihipli魂來自於我們的父母,他們精卵子的結合創造出了一個新組合體,也注定了我們與父母雙方祖先的連結。 當Aumakua 的一束光隨著我們的第一口呼吸入我們的生命時,Unihipli魂已在物質世界裡等待。 因此,我們的能量體有三個源頭:父親、母親以及我們的Aumakua。 我們的三魂就在這樣的能量體之下連結綑綁,而人生的際遇就是看我們的三魂是否可和諧相處,還是排斥抵抗。 p.66

對Unihipli魂來說,所有的感知都是真實的,他無法分辨真實與幻象,那是Uhane 的功能。 Uhane可比喻說是位給指令的老闆,而Unihipli 則是做事的員工。 但重點在於關係,位置可不要顛倒了。 p.67


三魂的說法其實蠻尋常的。 除了道家及夏威夷 (Polynesian)傳承,三魂的概念也可在北美、南美、格陵蘭、加勒比海等原住民的智慧傳承裡找到蹤跡。 有機會看可否找來資料比較比較!

Malidoma Patrice Somé – Ritual vs. Ceremony

時代的變遷也好,這生目的的完結也好,敬重的老者在這幾年一一回歸於他們靈魂的源頭。 上個月2021年的12月,西非Dagara族的medicine man Malidoma Patrice Somé 也回去了。 他一生志在教導西方人非洲的古老智慧,引領有緣人探索與恢復人類與自然、社群及家庭的健康關係。

他的著作《The Healing Wisdom of Africa》是經典。 以下這段是他對 Ritual vs Ceremony 的解說:

**Ritual 和 Ceremony 這兩字不太清楚中文要如何區別比較適當,所以我還是保留用英文.

《The Healing of Wisdom of Africa》p.141-146 摘要

Ritual 是使社群團結一心以便跟大靈擁有更緊密關係的最古老方法,與不同意識及無限世界存有的溝通方式,也是帶來個人或社群療癒最務實最有效的安全方法。 Ritual 維護著我們在身心靈上細緻的平衡,是所有走在靈性道途上的人的必須。 p.141-142

在大靈的保護下,每次的群聚引動了人們的情緒體之目的在於促進更緊密的人群關係 – 這就是ritual 的作用。 這種大多是無言語的互動刺激了我們在精神層次上的運作。 p.142

Ritual 有兩部分。 1) 可以計畫的部分 – 準備空間,思考大概的過程。 2) 無法計畫的部分,屬大靈控管 – 自發性,與能量源頭之間無法預測之互動,我們針對那個來自更浩瀚、非人類源頭的呼喚的回應。 有點像旅程,出發之前在你掌握中,但一旦出發,是旅程在掌握你。 p.142

Ritual 可以看似是一種失去自我控制,或你將自我控制臣服於更大力量的機會 – 重點是因為你信任那個力量。 就算你是控制慾很強的人,有時候你也需要無拘無束一下。 在ritual裡,你可以計劃甚麼會發生,但你無法計畫結果,人會自發性的地回應大靈的招喚,至於這旅程會帶領人們到哪個程度,沒人知道。 p.143

Ceremony 跟 Ritual 不同。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ceremony 是可以繁殖再產出、可預測且可控管的,但ritual 要求的是自發性的感受及對結果的信任。 Ceremony 很無聊,因為每個人都知道甚麼事情會發生,但在ritual裡,人類的靈魂可以自由表達。 p.145

西方人所謂的ritual,對原住民來說其實都是 ceremony。 p.145

原住民持續著他們對ritual 的熱情與承諾,因為ritual活化了他們的創造力與情緒。 他們在過程中被"充電"了。 Ritual療癒了參與者,也透過其中與他們的祖靈、或與隱藏於他們內在最深層的目的連結。 Ritual 深深地連結了我們人類的本質,沒有ritual,就缺少了蛻變與療癒的契機。 因為人們想要療癒,所以在一個無法提供ritual的文化,人們會嘗試尋求其他替補方式。 在ritual 缺席的西方,人們會找諮詢師、療癒團體、或至負面的極端,用酒精或毒來彌補。 p.146

Ritual 是與大靈跳舞,是我們靈魂與另外世界的互動,也是人在精神層面上,與這世界的象徵物symbols 以及其他世界的靈性存有建立關係的機會。 p.146

Jamie Sams – First Moon 9 Loneliness

昨天才知道我喜歡的美國原住民老師/作家Jamie Sams已於2020年過世。 有點感傷,雖從未見過本人,但他著作的《Dancing The Dreams》陪伴了我久久。

在今天的First Moon 9,閱讀與翻譯Ms.Sams 給我們的 First Moon 9指引:

From 《Earth Medicine》 by Jamie Sams

First Moon 9

Loneliness

Loneliness only stays to haunt those who have forgotten the presence of their Relations: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 creatures; their Cousins, the plants and stones; their Father, the Sky; and their Mother, the Earth.

We are reminded that our family of Relations is always waiting for us to come and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natural world. When we rediscover their company, we are never alone.

寂寞

寂寞只會縈繞著那些遺忘了自己親屬的人,他們遺忘了:

他們的兄弟姊妹,動物們;

他們的堂表親,植物與礦石;

他們的父親,天空;

他們的母親,地球。

我們的家人一直在等待著我們的來臨, 跟我們分享自然的美麗。 當我們重新尋回他們的陪伴時,我們永遠不寂寞。

讀書心得:紀律的交易者- Mark Douglas

我很喜歡閱讀商業書籍,尤其是有關(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成功者的心理分析或分享,因為我發現這些人都內建了一套很強的心智系統,值得我們學習與效仿。 《紀律的交易者》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之一,這跟有沒有投資股票市場無關,只因這本書比很多的身心靈叢書更身心靈,而且你知道作者所提到的心法是應證過的。

作者開宗明義地說了:『在未學會自律, 控制情緒, 跟隨市場改變心理前, 你都無法持續不斷的靠著交易累積財富。』(p.32)心智環境的調整、蛻變及管理是重點,『自律與情緒控管是成功的關鍵。』(p.33)不要以為這很簡單,大多數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也不是只有單單的時間與金錢,內在的折磨更是心事誰人知啊。所以我才說,這本書根本是本改變自我的手冊,解釋我們如何透過自身的心智能量來左右外在物理環境。

這本書讓我覺得最棒的地方是作者花了好幾章節針對交易環境特性做了分析。 我翻過很多類似的書籍,但鮮少有人這麼清楚地解釋了交易市場的本質,就好似我們在地球上行走,也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世間的特性或管理這世間的規定與規矩,而交易市場根本是這世間的小縮影啊!探索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是需要的,這會協助我們自我定位,以及如何在這人類的意識之海裡航行。 對了,要說明的是,作者用的詞彙都很務實,以下任何虛無飄渺的字眼皆為我的聯想,請不要誤會作者。

『在交易的環境中,你做了甚麼決定,結果會立刻顯現,你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不能改變其他的一切。 你能否創造更多讓你滿意的交易結果,取決與你的心態多有彈性。』(p.69)

首先,先定義一下市場:『只需有兩位交易者願意以一種價格交易,不管他們用甚麼標準來判定價值,判定自己或別人的信念系統是否合理,是否有意義,如果兩位交易者願意藉著交易表達他們對未來價值的信念,他們就創造了市場。』(p.71)這樣的你情我願,不就是我們知道的陰陽互動生生不息之道嗎? 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者易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皆在解釋這世界因陰陽互動開始了運作,而陰陽一旦分離,一切停止。 因此,只要一直有人願意賣,有人願意買,交易市場將不停歇。

交易市場的遊戲規則之一:『交易市場沒有結構- 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市場是在你決定進場時開始,在你決定出場時結束,和開盤或收盤無關。』(p.79)

人類的歷史或意識之流也是無開始及結束,你想體驗一下做人的感覺就來吧,該走時就走,來來回回的在各時空穿梭。『你必須決定是否要跳進去,何時跳,用多大的力量跳,如果你已經身在其中,你隨時可以決定增加或減少你應用的力道。 沒有規矩阻止你,你隨時可以跳出來,改變原來的方向,順著市場流動;你也可以跳出來,在旁觀望,市場還是會繼續流動。』(p.87)

在一個正常且夠大的股票市場裡,沒有人可以掌控市場 (可能極少數暫時可以?),市場也無法控制你。 沒有結構和限制也意味著你自己必須自定規則來指引你的行為,然後為自己的行為和結果承擔100%的責任。 自我負責可以算是人生#1課題,以交易市場為例:知曉交易市場特性及市場行為是自己的責任,自身對未來或產業的走向判斷也需自我負責,當然,何時買賣、在甚麼價格點買賣等更是自己要負責任的,而這所有所有都牽扯到自已對『虧損、貪婪、失敗、控制有關的信念』(p.79)及自我評價,也跟自我接受、自我計畫、以及對集體意識與行為的認知程度有關。 在人生的意識之海,我們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抑是盲目的跟風者,積極或被動,皆出自我們自身的決定,無法推卸。

交易市場的遊戲規則之二:『市場絕對正確』

市場行為不會錯誤,只有我們會犯錯,因雖波動不斷,但價格永遠會往力量最大的方向走,這就叫走勢或大勢。 不要想打敗市場,或強迫市場改變來符合自己內在的期待,『那是成千上萬人互動的結果。』(p.63)好玩的是,集體參與了市場,但每人心中對市場的認知不會一樣,有著不同的體驗、衝擊及感觸。 市場資訊各式各樣,但因為我們自身的心理限制或價值信念,我們會傾向抓取那些支撐我們幻想與期望的資訊,進而扭曲了市場真相,造成虧損及心理傷害。 了解我們內在與外在本質的差異『就是改變自我過程中重要的關鍵。』(p.131)否則如內在想的跟實際發生的不同,我們無法有準則地做出有品質的人生選擇,或看到好的機會點。

交易市場的遊戲規則之三:『市場中,理由無關緊要』(p.99)

交易者大多都不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所以事後的解釋一點都不重要,就算是有計畫的執行,誰又清楚他們解說的目的呢? 交易的目的基本上是累積財富,或擁有豐盛的內外在狀態,所以重點在於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或不值得等糾結,及了解集體對資訊的心態與認知。 不然,甚麼理由真的都無關緊要。 如同做個案時,故事細節有時不是那麼重要,要處理的那些故事帶來的情緒。

就以上特質,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意識之流或交易市場的設定志在讓我們know thyself 認識自己、拿回自己的主導權,然後藉由與環境的互動,檢視或顯化內在的改變。 這過程需要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擁有改變信念系統的覺知、立定自我負責的勇氣、持續自律般的學習或計畫執行、以及培養一顆柔軟可適應大環境的心。 後續,作者提供了他的what to do 細節,這裡就不寫了。

人生的基礎藍圖 – 子曰篇

子曰:

吾十有五而至于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有關孔子的這段名言,我喜歡的詮釋如下:

15歲之前為基礎教育,之後需要積極大量地學習與吸收,增廣見聞

30歲土星回歸,希望我們已經在職場上嶄露頭角與立足,或知曉自己工作的方向

經過多年的衝擊或跌跌撞撞,靜心檢視我們的情緒與信念,我們是否可於40歲天王星對沖時洗滌我們的情緒體,盡量移除影響我們理性思考的創傷或偏見使不迷惑?

在50歲凱龍星回歸時要自問,我們的靈魂是否完整? 我們清楚自己的價值嗎?

60歲時我們是否可以很直覺的順著道生活?

如你一直順著道走,70歲之後你做什麼則都不會偏移正道

以上是理想的人生目標,也是上天從古至今針對人類所設定的的基礎藍圖.

你可能說這些我都聽過啊, 但是聽過跟有意識地執行是不同的. 在現今社會, 有多少人一生為不明情緒所綑綁, 跳不過40歲的心智門檻? 又有多少人一段時期後就停止了學習? 學習永遠是全人或全人格性的, 意思就是身心靈平衡的成長, 或你要說是IQ+EQ+SQ+…等等.

所以, 你覺得你有跟上老天為人類設計的學習進度嗎? 後續再來聊更多.

在恐懼的背面

一個多月前參加了歐洲薩滿研究基金會的"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線上論壇.

大環境快速的改變其目的在於激起我們蛻變的契機與勇氣 – 個人及社會層級. 這就是為何我關注的一些國外機構這幾年一直在鼓勵大家成為自己想要的改變, 但是, 單只有內在的蛻變已經不夠應付這時代的要求了, 大環境要的是: 內在的蛻變+ 行動力 = 改造或建立更和諧更真善美的社會. 大家都清楚目前這社會系統的坑坑疤疤, 但如果沒有人走出來提出新的narrative(敘述), 然後以行動力來落實這新的narrative, 甚麼都不會發生, 因此, 如何從內在的蛻變進而演變成社區/社會的蛻變是目前很熱門的議題之一. 這也是這次線上論壇的主題.

因時差關係, 我只能挑幾場來聽 (無法熬夜啊). 想分享的是一場有關"恐懼"的心得.

改變最難的永遠是第一步. 對於是否或如何踏出自己的舒適圈開始自己想要的內在或外在的改變, 大家心中是充滿恐懼與擔憂的. 以我為例, 我最大的恐懼是做不好, 以及在過程中成為眾人的箭靶. 高調對我來說很難. 在論壇裡, 老師解釋我們最大的力量其實就在我們最大的恐懼的背面, 我們通常只會看到那恐怖的恐懼外表, 但如果我們願意換個角度看, 我們會找到我們人生最大的禮物. 所以請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們是做薩滿旅程):

  1. 我人生或目前最大的恐懼是甚麼?
  2. 隱藏在我最大恐懼的背面是甚麼力量?
  3. 我可以如何跟那力量一起合作?

一旦我們願意跟隱藏在我們恐懼背後的力量結盟, 你會發現原來你害怕, 障礙你的恐懼變弱小了, 非常的奇妙. 建議大家試試.

不太清楚我忽然想寫一堆東西跟參與這論壇有沒有關係, 但蠻清楚的是我對於一些事情沒有那麼care了.

讀書心得: 東漢生死觀 – 余英時

我很喜歡探究生死觀這議題, 雖已經不太思考我從哪裡來 (放心, 過往通常會自己找上門, 該做甚麼就做甚麼吧, 沒甚麼好想的), 但還是會想知道我現在的位置, 以及未來我可到達的地方. 人生有長短期目標, 可短期到這瞬間完成, 但最好也要有長期到超越這人世的, 以免辜負了靈魂不死的事實. 當然, 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因為我有"死即是生的開始"的生死觀, 我也很清楚每個人的生死觀深深地影響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 總而言之, 不同的生死觀太吸引我了, 所以一知道余英時教授有關東漢生死觀的論文有出書, 馬上買了閱讀.

余教授的論文基本上是以約西元2世紀的道教經典<太平經>為依據. 教授寫了一大篇幅有關長壽與成仙, 看來長生不老/羽化成仙這回事確實是秦漢時期人們的嚮往, 但說到"壽"免不了要提及"命". 根據太平經, 命有三種, 1) 正命 – 預先註定寫在簿籍上的生死歲月日時. 以120歲為極限, 接近"食百二"的人自動地落入接近不死的層次. 2) 隨命 – 這部分就是看個人的操守了, 行善者添壽, 行惡者減壽. 3) 遭命 – 這少提, 因屬例外類, 就是不論你怎麼努力, 命就是糟糕, 兇禍一堆. 掌管上述三命之神叫做"司命", 其眾多部屬監視著人的一舉一動並決定人壽. 在我們的人體內, 也有司命的神, 所以不要以為你做了甚麼, 說了甚麼, 想了甚麼都沒人知道.

除了司命, 監視著我們的還有也是位於人體內的"三屍"之無形靈體. 三屍寄居在人體內, 但因想獲取自由, 總希望所寄居的人可以早死, 於是會於每個庚申日, 向司神稟報人的所有過失 (間諜啊! 也感覺是俗稱的冤親債主?). 所以,為了確保這些三屍不亂來, 道教徒"內觀"的修煉 – 看到體內諸神 – 很可能就是一種反監視, 防止三屍亂打小報告. 余教授推測, 如反監視的理論確實, 那"守一" 或守住"太一" (身中神之首)即為: 透過精神的修煉掌控身中神, 清除靈魂罪過, 消滅不停侵蝕人體的三屍以及三蟲, 進而求長壽或求仙.

漢代前對死亡的定義是"氣散", 與生定義為"氣聚"成相對比. 根據太平經, “宇宙由元氣組成, 元氣包含三種基本氣: 太陽, 太陰與中和. 太陽產生地, 而太陽,太陰相結合的中和則產生人; 此外, 餘下的元氣生世間萬物. 因而人得到的生命是陰陽之氣混和的結果." 知此, 人死後精神與肉體, 陽氣與陰氣的分裂, “魂氣歸於天, 形魄歸於地"的邏輯是通的. 余教授要大家注意的是在佛教傳入之前, 華夏並沒有天堂地獄的相對立觀念, 只有魂魄二元論, 魂上天魄入地, 或上天廷下黃泉.

還有, 在佛教傳入前, 無限期靈魂的存在這觀念是沒有的. 在商代, 鬼就有了亡靈的意思. 要區別的是魂和魄指的是活人的靈魂, 神和鬼則是亡者的靈魂, 但在意識層次上, 亡靈與生者相同, 這也是為何祭祀的供品跟生者的日常供給大同小異. 好幾千年來, 人死後擔心沒人拜的問題源自於除了自己的男性子孫, “亡靈不會享受其他人提供的祭品, 不同種的個體的氣是不能交流的"的信念. 而一旦祖先飢餓, 亡靈的氣會逐漸分散, 直到消亡, 那真的是宗族的災難啊. 不過就算是有祭祖, 除了始祖, 個體的亡靈還是會隨著時間逐漸分散, 在七世代後"失去了他們的個體身分". 因此, 祭祖不超過七代, 九玄七祖的"七祖"就是這樣來的.

個人信念創造個人實相, 集體信念創造的是社會, 看的到以及看不到的. 余教授研究的是東漢的生死觀, 但為何幾千年後的我對於這些觀念一點陌生感都沒有? 是自然原本如此, 還是我們的信念堅強? 這是我對很多現象的疑問. 但知曉的是, 人死後的意識會如同生時一般, 因此, 請不要有我死就死啊, 反正子孫會超渡我上天堂或淨土的期待. 你死前意識都沒有小學畢業, 就想靠子孫保送你上大學, 這也太不實際了吧. 如怕死後餓肚子, 就請在生時, 餵食自己滿滿的美德. 擔心三屍三蟲? 懺悔很重要, 精神的修煉跑不掉. 靈魂來世間的功課就是卸下沉重, 輕到往上飄, 你就成仙了!

余教授這本書釐清了我很多之前不太明白, 問別人別人也講不清楚的一些習俗觀念. 華人很喜歡將生死說的很恐怖, 但其實一說開核心的法則或信念, 理性就會戰勝情緒.